客戶服務

掃一掃聯系我們
掃一掃聯系我們
自武漢獲批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,武漢市政院一直致力于武漢海綿城市建設,海綿城市從概念到試點,從試點到全域推進,從項目示范到系統治理,在城市內澇防治、消除黑臭水體、保護城市生態、提升環境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,海綿城市建設讓家園更加韌性、宜居、智慧。3月21日,公司規劃研究事業部給排水主任工程師范樂受光明日報邀請,講述《雨水廊道 緩解內澇增強城市“彈性”》。
雨水廊道
緩解內澇增強城市“彈性”
武漢,這座被165條河流與166個湖泊環繞的江城,自古與水結下不解之緣。2015年,武漢成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,這標志著武漢在治山理水營城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。作為一名給排水設計師,我親歷并見證了武漢海綿城市建設的十年變化。
青山江灘
武漢因水而興,亦曾因水而困,如何高效管理并合理利用雨水資源,防止城市內澇,保護生態環境,是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。在我看來,海綿城市建設就如同給城市“診療”,而雨水廊道則是其中的一劑良藥。
雨水廊道,是城市中為雨水預留的“通道”與“空間”。通過保護和利用城市自然本底,如建筑、道路、綠地、水系等,提升了城市的蓄水、滲水和涵養水能力,實現了水的自然積存、滲透與凈化,緩解了城市內澇,削減了徑流污染,增強了城市的“彈性”與“韌性”。
青山江灘二期·雨水花園
東湖綠道
鵝咀雙橋
湖心島
在漢陽四新示范區,我們利用豐富的水網資源,構建了“三縱、三橫、多廊道輻射”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。汛期時,這些狹長的綠廊成為雨水消納與緩釋的重要場所;非汛期時,則變身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。而在中法生態城,我們更是將城市現狀自然徑流排放通道與低洼區城市綠廊相結合,實現雨水廊道的“七十二變”。
面對高密度城市建成區的挑戰,我們也有應對策略。在后襄河公園綜合改造項目中,我們結合區域地形與水域資源,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大型海綿系統。這一系統不僅有效消納了自身雨水徑流,還通過天然調蓄,控制了周邊約21.8公頃范圍的雨水徑流。同時,我們還運用新技術、新材料,如具有光催化冷卻功能的降溫透氣地面鋪裝,改善微小氣候,緩解熱島效應。
后襄河公園
江漢朝宗、兩江四岸,是武漢獨特的生態稟賦。在青山江灘,我們將緩坡式堤防與灘地有機融合,采用海綿設施如植被緩沖帶等,賦予生態廊道多重生態功能。臨江大道、武昌生態文化長廊、東湖綠道等一系列海綿城市示范項目,實現了雨水徑流的生態化收集、調蓄與凈化,極大改善了城市環境與市民生活質量。
臨江大道機非隔離帶下沉式綠地
截至2024年12月,武漢已完成約454.6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,占建成區面積的45%,構建了與長江流域豐水型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海綿城市建設新模式。